人物|警察里的心理咨询师,他怎样救了一个个

摘 要

  原创 天津广播 天津广播 正文共:6500字 8图 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今天是第33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的主题是:“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 平静或忙碌的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吸

原创 天津广播 天津广播
正文共:6500字 8图
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今天是第33个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的主题是:“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
平静或忙碌的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吸毒者吗?吸毒者既是违法者,也是受害者。而戒毒更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很多人“一日吸毒、终生戒毒”,相比“生理戒毒”而言,真正难以戒除的是他们的“心瘾”。
最新的一组数据是:自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天津公安机关共侦破毒品犯罪案件23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2名,缴获毒品13.43公斤,查获吸毒人员2039人次,强制隔离戒毒吸毒人员1018名,社区戒毒吸毒人员831名。
四位数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个痛苦的家庭。
天津市戒毒局,除了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毒品危害、对戒毒人员进行管教,走进戒毒人员的心里,帮他们扫除毒品阴霾、重获健康人生,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
冯向东就是其中一员。这位天津市渔山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科长,从警28年,为了帮助戒毒人员,他从一个“暴脾气”到成为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帮他们一点一点清除心瘾,重回阳光下的生活。
毒品让“一个人没有了精神动力,这是最可怕的”
冯向东今年50岁,“知天命”的他鬓角有些斑白,额头刻着两道深深的皱纹,讲话时,他会真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语调平缓、温和,就像一位知心大哥,给人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冯向东接受天津广播(ID:audiotj)记者的采访
但是,冯向东说自己年轻时可不是这样。那时候的他,血气方刚,是个暴脾气,面对不好管教的戒毒人员时,动不动就拍桌子。
记得有一次,他负责的监区里有两个戒毒人员在劳动中发生了口角,进而扭打在一起。干警将他们分开进行教育,可两人都是一副不愿认错的样子。这两个戒毒人员都是轻刑犯,所里为了鼓励他们早日戒毒、回家与家人团聚,已经上报申请为他们减刑,但一点小事、小矛盾就能让他们失去理性。冯向东当场气得就拍了桌子:“家人都在等着你们重新做人回家团聚,你们倒好,为一点小事就管不住自己,怎么对得起家人的期盼?怎么对得起所里对你们的教育?”
最后,监区里召开大队会议,依法依规取消了这两名戒毒人员的减刑资格。
这件事让冯向东很痛心。毒品和毒瘾“格式化”了一个正常人的精神世界,他说:
“很多人吸毒,都是因为好奇或者争强好胜,并不是有意要触犯法律。可是犯错后,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没希望了,就破罐破摔了,哪怕干警们每天对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磨破了嘴皮子,他们也听不进去。一个人没有了精神动力,这是最可怕的!”
怎样才能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帮助他们重新“格式化”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呢?这成了最困扰冯向东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心理学技术在对特殊群体管教中的应用。2004年,冯向东参加了司法部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突然找到了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他一头钻进心理学的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2008年,冯向东顺利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那以后,他开始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术,逐渐走进戒毒人员的内心世界,尝试打开他们心中的一把把锁。
“谢谢您没有让我做出遗憾终生的傻事”
由于毒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很多吸毒人员都喜怒无常,为一点小事就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冯向东至今还记得,自己取得心理咨询师证后遇到的第一个极端案例。
当时,有一个名叫张勇的戒毒人员,20多岁,平时为人老实,从不生事,可突然有一天,不知为什么,他跟另一名戒毒人员打了起来,无论干警怎样劝说,张勇手里攥着一块砖头就是不撒手,说来说去只有一句话:“只要让我逮着机会,保准要他的命!”
管教人员多番询问,被打的戒毒人员也说不清楚张勇为什么要跟自己拼命。无奈之下,大家只好请冯向东出马。
冯向东来到张勇面前,只见张勇梗着脖子、喘着粗气,眼睛看着别处,一副“打死也不说”的样子。冯向东没有像以往一样跟他讲道理,而是带他来到情绪宣泄室,指着里面的沙袋对他说:
“既然你对他有这么大的仇恨,那你就把这个沙袋当做是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张勇愣了一下,盯着沙袋看了一会儿,忽然猛冲过去,一边高声叫嚷,一边对着沙袋拼命的拳打脚踢……不知过了多久,他打累了、骂累了,这才一屁股坐在墙角,抱头痛哭。
冯向东静静地看着他,直到他慢慢止住哭声,才轻声问:“现在,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宣泄完的张勇擦干眼泪,终于道出原委。原来,张勇从小没了母亲,是父亲把他拉扯大的,为了不让唯一的儿子受委屈,父亲始终没有再婚。平时,父亲对张勇有求必应,张勇口袋里从没缺少过零花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没想到,张勇的“阔气”引起了几个社会青年的关注,他们想方设法靠近张勇,跟他称兄道弟,取得他的信任,然后连哄带骗地让他吸食了毒品,从此,张勇的钱就成了他和这伙人的毒资,直到这伙人被警方抓获,张勇被送进戒毒所。
进了戒毒所后的张勇,对父亲充满愧疚。那天,他从亲情电话里得知,父亲因为过于劳累生病住院了,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责,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犯错进了戒毒所,父亲一定不会生病。正当他痛苦不已时,同宿舍的一名戒毒人员嘲笑他说:“是你把你爹气病了,你是个不孝子!”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恰好戳中了张勇的痛处,他怒火攻心,不顾一切冲上去要“废了他”。
听完张勇的讲述,冯向东抓住他的心理症结耐心开导:“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你这样做了,难道就能减轻你对父亲的内疚吗?如果你因为犯错导致加刑,那还能有机会出去照顾父亲吗?”
张勇默默低下了头。
冯向东接着说:“如果你父亲知道你在这里跟人拼命,他会是什么感受?他的病能好得了吗?”
张勇忍不住又哭了,摇了摇头。
冯向东说:“如果你真想照顾父亲,不如好好表现争取减刑,早日回家跟老人团聚,这样才能好好孝顺他。你是想加刑还是想减刑呢?”
“我想减刑!”
“那你应该怎么做呢?”
张勇慢慢抬起头说,“我应该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家尽孝!”
冯向东点点头,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心理疏导,张勇彻底打消了“玩儿命”的念头。当他走出咨询室时,转身对冯向东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话:“冯科长,谢谢您没有让我做出遗憾终生的傻事!”
看着张勇离去的背影,冯向东的眼睛也有些湿润。经过这次成功的心理干预,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名戒毒人员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只要理解他们的情感、接纳他们的情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能打开他们的心门。
“戒毒人员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情绪和情感。受毒品的危害,他们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心理师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情绪宣泄掉,再引导他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要打开这扇门,以心换心,我们的苦心他们是能够感觉到的。”冯向东说。
▲冯向东给戒毒人员做心理辅导
“您挽救了我们这个家”
如何帮助戒毒人员“彻底戒断毒瘾、避免复吸”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
记者从天津市戒毒局了解到,近年来收治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多进宫”人员比例居高不下,两次以上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占比高达51.4%,三次以上的占22.7%。
冯向东在多年心理咨询中发现,很多复吸者除了对毒品有精神依赖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吸毒者为了购买毒品,往往花光家中积蓄,甚至欠下巨额债务,最后众叛亲离、妻离子散。他们即便戒了毒,出去了,也会因为家庭破裂、前途无望,对未来心灰意冷。为了逃避现实,就容易重返吸毒之路。”
2017年夏天,一个叫马亮的年轻人来到渔山戒毒所强制戒毒。
马亮是宝坻区人,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慈祥、妻子贤惠,两年前,家中又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宝宝,生活幸福,令人羡慕。
马亮很会做生意,前些年搞批发赚了不少钱,谁知钱一多,人就飘了,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禁不住别人的怂恿,“溜了冰”(吸食冰毒)。他以为,自己意志力强,只吸一次不会上瘾,可他低估了毒品的威力,很快成瘾无法自拔。
一开始,他把进货的钱拿去偷偷买毒品,后来就用各种借口从家里骗钱。妻子感觉不对,再三追问,知道了真相,流着眼泪苦苦相劝,马亮也信誓旦旦地说一定戒毒,背地里却越吸越凶。妻子没办法,只好请出双方父母来规劝马亮,谁知,正犯毒瘾的马亮竟把岳父给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妻子彻底寒了心,在马亮被送进戒毒所强制戒毒的同时,妻子提出了离婚。马亮这才意识到自己酿下大错,可妻子再不愿听他解释了。
经过戒毒所的治疗和教育,马亮的毒瘾得到了控制,但他的精神却垮了。每当他60多岁的母亲带着他年幼的孩子来探视时,他总是低头不语,仿佛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看到马亮的精神状态,冯向东深知,这样的他就算戒掉毒瘾回归社会,也极易复吸重蹈覆辙。他决定对马亮进行心理干预。
他把马亮带到咨询室,让他从一摞心理图卡中抽出三张卡片,依次摆在桌上。
▲马亮抽取的三张心理卡片
马亮抽到的第一张卡片,是一条毒蛇。当他盯着毒蛇看时,忽然全身剧烈颤抖,仿佛看到毒瘾像毒蛇一样紧紧缠住他,让他无法挣脱。
第二张卡片,是一男一女在跳双人舞。看着这幅画面,马亮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他对冯向东说:“我和我老婆是自由恋爱,我俩感情很好,可自从我吸毒以后,我们就总吵架……”
第三张卡片,是一片长着红花绿树的青草地。马亮看着卡片,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他轻轻抚着卡片说:“这就是我想象中的生活,在一片有花有草的世外桃源,和我的老婆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冯向东知道,马亮潜意识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已经被重新唤醒。他鼓励马亮说:“只要你彻底戒掉毒瘾,你们一家三口就可以过上你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马亮沮丧地摇摇头,说:“我老婆不会原谅我了!”
冯向东说:“要想得到她的谅解,你自己必须先做出样子,只有你真正意识到毒品的危害,真正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相信,你们有感情基础,她会再给你一个机会的。你有这个决心吗?”
马亮默默看着手中的图片,良久,像下定决心似的,抬起头看着冯向东说:“我有决心!”
看着马亮眼中重新燃起的光亮,冯向东欣慰地点点头。
第一次心理咨询过后,马亮有了一定改观,劳动积极了,睡觉也踏实了。然而好景不长,一次探视过后,他又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劳动也提不起劲儿。管教干警捕捉到了他的变化,副大队长穆春光悄悄向马亮的母亲询问缘由,老人流着眼泪说,“儿媳妇仍然不肯原谅马亮,也不肯来探视”,这让马亮觉得复合无望,便又想破罐破摔了。
穆春光将情况反馈给冯向东,冯向东意识到,对马亮的帮助,必须由戒毒所和家庭形成合力。他一边让穆春光给马亮的妻子打电话沟通,一边继续给马亮做心理疏导,希望重启他的内在动力。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穆春光回忆说,一开始给马亮妻子打电话,对方一听到马亮的名字就不愿再谈下去:
“他妻子从感情上很难再接受这样一个丈夫。我们跟她讲孩子还小,如果离婚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且马亮已经意识到吸毒不对,以前做的事也不对,有了悔过之心,希望家庭能够再拉他一把,别放弃他。但不管我们怎么说,她那时都听不进去。”
没有家庭的支持,很难把马亮从泥沼里拉出。怎么办呢?那段日子,冯向东经常和同事一起商量办法,讨论如何让马亮和妻子破镜重圆,那份关心和牵挂,让穆春光觉得,“就像是一个父亲在为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
终于,经过大家长达半年的不懈努力,马亮的妻子被戒毒干警们的诚意感动,总算答应再给马亮最后一次机会。
穆春光清晰地记得,当时她在电话里说:“你们这些警察跟他无亲无故的,还都这么帮他,我和他毕竟还是夫妻,既然他有真心悔改的念头,我冲着你们,就再给他一次机会。”
压在马亮心头的最大难题终于得到化解,当冯向东把这个消息告诉马亮时,马亮的眼里满是泪光。
冯向东问他:“现在,你妻子又给你打开了回家的大门,你作为男人应该怎么做?”
马亮哽咽着说:“我一定努力改造,出去以后好好挣钱,好好过日子。”
有了家庭的谅解,马亮心里终于踏实了。此后,冯向东又陆续对马亮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疏导,马亮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脸色红润了,人也爱笑了,还被评为“劳动能手”。在他强戒的第二年,他妻子也和婆婆一起来探视马亮,看到小两口重归于好,马亮的母亲再次老泪纵横,她紧紧拉着冯向东的手不停地说:“感谢您,您挽救了我们这个家啊!”
去年夏天,由于表现良好,马亮获得减期,提前一个月回了家,一家人重拾团圆和幸福。在最近一次回访中,冯向东了解到,马亮已经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了工作,每天安心上班、准时回家,再没接触毒品,家庭也恢复了稳定和谐。
▲冯向东宿舍的书桌上摆满了心理学类书籍
“我只是‘负面情绪的搬运工”
在同事们眼里,冯向东仿佛是“神一般的存在”,无论多难管教的人,到了他面前,总能放下防卫,对他敞开心扉。渔山强制戒毒所管教副大队长穆春光跟冯向东共事多年,对此深有体会。他说,生理上的毒瘾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但心理上的毒瘾,普通的语言管教很难起到根本作用,“说不到他们的心里,磨破嘴皮也没用”。而冯向东运用沙盘、心理卡片等心理治疗技术,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准确地知道戒毒人员内心的症结在哪里,进而对症下药、解开心结。
对于冯向东心理治疗技术的“神奇”,滨海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科长毛国胜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今年疫情发生后,全市7个戒毒所都启动了全封闭执勤状态,当时冯向东正在市戒毒局教育处参加实践锻炼,因此没有进入封闭区,但他第一时间交了请战书,申请成立由他和滨海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科长毛国胜、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心理矫治中心四级警长马颖组成的三人抗疫心理扶助小组,同时用自己的手机开通一条24小时心理扶助热线,通过这条热线电话,为戒毒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协助封闭区内的干警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疫情期间,冯向东夜晚接听心理热线电话
这期间,毛国胜所在的滨海戒毒所里有五个湖北籍戒毒人员,由于担忧家乡的疫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为了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毛国胜利用沙盘对他们进行团体辅导,让他们以“家乡”为主题,轮流在沙盘中摆放沙具模型,再让他们通过摆放的内容讲出想对家人说的话,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在辅导中,毛国胜注意到,戒毒人员刘涛在沙盘里摆放了一个医院的模型,便问他:“你为什么想摆这个?”刘涛说:“因为现在全国的医疗队都在支援湖北。”毛国胜对此没有过多在意,但当他在电话中与冯向东沟通到此事时,经验丰富的冯向东马上捕捉到了危险信号:“会不会是他的家中有人生病啊?疫情是特殊时期,‘医院’很可能代表着某种更隐蔽的心理信号,不可掉以轻心。”
毛国胜赶紧找到刘涛,与他耐心聊天,这才了解到,刘涛的奶奶在疫情前就生病住进了医院,他非常担心奶奶的安危,夜里常常睡不安稳。毛国胜有的放矢,帮刘涛做了多次单独辅导,慢慢帮他纾解了焦虑情绪,排除了他的心理隐患。
这件事,让毛国胜对冯向东心理治疗的经验老道更加钦佩不已。
▲戒毒人员在团体辅导中摆放的沙盘
从事心理学技术十多年,冯向东总是对身边的人说:“我们的工作特殊,服务的对象也特殊,一定要用心去做,否则就是失职。面对戒毒人员,多进行角色互换,我们只有理解了他们,才知道怎么从根儿上去帮助他们。”
很多人问过冯向东同一个问题:“你整天为别人解决心理问题,自己的心情会不会受影响啊?”
他总是笑笑说:“不会,因为我只是一个‘负面情绪的搬运工’。我只是运用一些方法,把别人潜意识里的痛苦清理掉,好让阳光照进来。”
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闲暇时跟同事打上一场乒乓球,畅快淋漓地出一身汗,所有的疲惫都好像一扫而光。
▲和同事打上一场乒乓球,对冯向东而言是最好的舒缓身心的方式
为了进一步发挥心理治疗技术在帮助戒毒人员方面的作用,去年11月,冯向东被抽调到戒毒局教育处,筹备整体心理培训工作。今年禁毒日到来前夕,他又参与组建了一支由216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这是市戒毒局通过定向招募的方式,与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7所高校以及市律师协会等共同组建的首支戒毒帮教志愿者团队,致力于强化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和康复训练工作,提高教育戒治质量,提升解除戒毒人员保持操守率,减少复吸率。
对这支志愿者团队未来将发挥的作用,冯向东充满期待:
“戒毒不仅是吸毒人员的事,也不仅仅是他们几个家庭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必须联合全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挽救他们,让他们真正从心灵上戒除毒瘾,获得‘绿色无毒的健康人生’。”
(文中张勇、马亮、刘涛均为化名)
记者 | 巩胜男
原标题:《人物|警察里的心理咨询师,他怎样救了一个个家庭?》
阅读原文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